職棒21年來,12球團歷經70位總教練,其中包括外籍總教練21位,本土總教練49位。外籍總教練中,日籍總教練佔19 位,另外二位分別是韓籍及多明尼加籍。這70位總教練中,有些總教練的資歷豐富,歷經多隊;也有的總教練屬回鍋性質,特受母隊青睞;還有一些總教練為應急代理,出賽場數並不多。若扣除歷經多隊及短暫代理總教練的人數,真正算是經歷中職總教練的人數約為46位,其中本土總教練33位,外籍總教練13位。在這些總教練中,以徐生明歷經味全、第一、中信、興農四隊資歷最為豐富,而李來發在鯨隊擔任五年的總教練則是持續擔任總教練期間最長者。

 

    「總教練」可說是球隊的靈魂人物,背負著球隊勝敗的壓力。中華職棒初成立期間,由於教練人才短缺,四個元老球團都曾聘用日籍總教練,包括龍隊田宮、獅隊大石、虎隊宅和及象隊山根等。當時都採年聘性質,因此較沒有季中更換總教頭的問題。職棒歷經十年後,第一代的職棒球星陸續退休,並轉任教練職務,讓中華職棒教練開始逐漸走向本土化;同時,教練團亦漸形完整。一般而言,目前一個完整的職棒球隊教練團組成人數約7~9人。除了總教練外,尚有首席教練、投手教練、打擊教練、守備教練、投捕教練、體能教練等六位,若再加上投手助理教練及二軍總教練等,則將近有10位之多。

 

    不過,職業運動畢竟是現實的。若球隊戰績不佳,總教練若是年聘,可能於當年球季結束面臨撤換;若非年聘,將可能於季中隨時遭到被換掉的命運。至於繼任總教練的人選,最可能的方式為直接從內部教練團中挑選其中一位適任者,但也有可能從外部遴選或從外國聘任。以中華職棒近10年來的總教練來源來看,兄弟象隊與興農牛隊係採內部升任方式,中信鯨隊則採外部遴選方式,至於統一獅隊則是內部升任與外國聘任並行模式。

 

    無論是總教練更換時點的不同或是繼任總教練來源的不同,球隊最關心的,還是更換總教練後是否能將球隊戰績起死回生。翻開過去中華職棒21年來的歷史,墊底球隊或是勝率過低球隊通常是更換總教練頻率最高的球隊。若以勝率0.400為基準,職棒21年來年度勝率不到四成的球隊就有10次之多。在這10次中,除了1999年興農牛當年勝率0.322並未撤換總教練外,其餘9次總教練皆面臨遭撤換的命運。過去9次中,有6次於季中撤換,僅3次於季末更換;至於繼任總教練人選,有5次是內部升任,而外部遴選及外國聘任則各有2次。

 

    職棒四年,三商虎戰績不佳,於季中更換總教練,結果繼任的陳友彬總教練將三商虎勝率由0.333提昇至0.417。職棒五年,俊國熊因勝率不到三成而於季中更換總教練,結果繼任的蔡榮宗總教練將俊國熊勝率由0.292提昇至0.441。職棒七年,興農牛同樣因勝率不到三成而於季中更換總教練,結果繼任的韓籍總教練金容雲將俊國熊勝率由0.207略為提昇至0.324。職棒八年後,戰績不佳的球隊則多採季末更換方式,包括職棒九年的兄弟象、職棒13年的統一獅及職棒14年的誠泰蛇,皆因戰績墊底及勝率過低而更換總教練,結果戰績皆有所提昇,其中統一獅繼任總教練謝長亨更將勝率由0.372大幅提高至0.581,並晉升為A級隊伍。

 

    回到主題,教練更換,戰績真能起死回生嗎?若以上述統計結果,戰績提昇的機率可達2/3。至於為何有1/3的情況失敗,這可能跟球隊戰力過弱,季中換總教練影響士氣,繼任教練與球團間的默契不足,以及繼任教練對球員的程度不瞭解有關。不過,職棒在經歷21年後教練團的組織架構已趨完整,並走向專職分工,相信未來各球團在總教練的繼任安排上將更加走向專業化及制度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