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灣的職棒球賽中,「洋將」雖稱不上是主角,但卻是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。有了這些「助拳人」的加入,不僅提昇了中華職棒水準,增加本土球員競爭的動力,同時也增加球賽的可看度及趣味性。所謂「八三一」大限,為中華職棒聯盟對外籍選手登錄的一項規定,在每年的831日前,各球團可以自行取消登錄並補登錄新的外籍選手。831日為球團註冊新洋將的最後截止日,過了831日後,各球團便不得再重新註冊新的外籍選手。

 

    職棒成立前兩年,中華職棒規定每隊可登錄註冊五位外籍選手,同一場球賽可動用四名洋將,但同時上場的洋將規定只能三人。職棒三年起,將同一場球賽可動用的洋將數增加至五人,由於登錄人數充裕,各球團可同時選擇投手及野手,一般皆採「三投二野」或「二投三野」方式。如當時三商虎隊由「哥雅、鷹俠、康雷」組成的打擊三劍客,確實令對手膽戰心驚。基於過去幾年各球團為了戰績,過度依賴洋將,造成洋將大量充斥,為了改善這種現象,中華職棒聯盟決定自職棒七年起,規定各隊洋將登錄註冊總額以10人為限。

 

    職棒八年,受到職棒簽賭事件及兩聯盟分裂影響,中華職棒球員大幅減少,中華職棒聯盟領隊會議決定取消「八三一」大限,以解決本土球員捉襟見肘的問題。只要是各球隊於630日以前登錄註冊的洋將,整年度都可出賽。此外,同一場球賽可動用的洋將數增加至七人,同時上場的洋將數增加至四人。職棒九年,恢復「八三一」大限,但洋將登錄註冊人數增加至12人,同一場球賽可動用的洋將數增加至八人,同時洋將上場人數則恢復為三人,並規定洋將登錄註冊總額以12人為限。由於職棒九年除統一獅及和信鯨隊外,其他球隊皆有登錄不足額的情況,因此,職棒十年將洋將登錄註冊人數減少至9人,並取消全年度登錄人數上限規定,不過,當時各球隊幾乎也都未登錄規定足額。

 

    職棒十年球季結束後,三商虎及味全龍相繼解散,使得中華職棒聯盟一下由六隊減為四隊,各隊本土球員人數也大幅增加。為避免本土球員出場機會受到壓縮,職棒11年起,中華職棒聯盟大幅修改洋將規定,將洋將登錄註冊人數及同一場球賽可動用的洋將數縮減至二人,且不得同時上場。職棒14年兩聯盟合併後,球隊再度由四隊增為六隊,中華職棒聯盟重新修改洋將登錄規定。包括洋將登錄註冊人數及同一場球賽可動用的洋將數增加為3人,同時洋將上場人數亦增加至2人,不過,洋將被註銷後可重新登錄註冊一次。職棒15年,因奧運比賽的關係,將洋將登錄限制日期延後一個月。

 

    到了職棒16年,聯盟又有了新規定,每場比賽可各隊可註冊四人,登錄三人,上場二人,並取消洋將升降登錄限制,但撤銷登錄需七天後才可再行登錄。這種規定可讓球團解決四連戰投手不足問題,如四連戰第一場先發的洋投投完後馬上降為預備球員,改登錄另一名洋將,剛好一週四位洋將可輪流先發。由於職棒16年爆發的簽賭案有多名洋將涉案,職棒17年聯盟再度將洋將規定從嚴。每場比賽可各隊可註冊三人,登錄三人,上場二人,並恢復洋將升降登錄限制,亦即一旦取消登錄,本季就無法再上場。

 

    職棒18年,聯盟又做出重大變革。首先,將洋將登錄限制日期由過去的831日改為例行賽結束前14天;另外,改回類似職棒16年的「每場比賽可各隊可註冊四人,登錄三人,上場二人」,唯一不同的是,將原先撤銷登錄需七天後才可再行登錄的規定改為14天。與職棒16年相比,雖不致於看到四連戰皆洋投先發的場面,但一週三洋將先發的情況依舊普遍。職棒20年,雖然回規四隊,但各隊出賽場次由原先的100場增加至120場,為應應賽制改變,聯盟將洋將規定放寬,將洋將重新登錄的時間限制由14天縮短為7天,但洋將登錄限制日期回歸「831」。在歷經「黑象及黑熊」事件後,聯盟先職棒21年的洋將登錄人數擴大為4人,一週四連戰洋投先發的場面可能將再度重現。

 

    職棒二十年來風風雨雨,也讓洋將規定瞬息萬變。話說回來,洋將畢竟只是配角,但也不能否認洋將存在的重要性。尤其在季後賽時,洋將的實力攸關球隊能否奪冠的關鍵。中華職棒發展邁入21年,雖然已有不少新生代的加入,為中華職棒注入新血,但以目前實力,仍然缺乏強而有力的投手。希望藉由程度高的外籍選手加入,刺激國內本土選手的向上動力,形成正面的良性競爭,讓球迷能觀賞到精彩刺激的職棒球賽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怪e紅傑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